您好,[会员登录] 专业、专注、用心服务门窗幕墙行业!
  • 网现“违约讨论群” 毕业生就业态度实堪忧

    • 更新时间:2010-12-9 16:08:14  文章来源:
    • 责任编辑:  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

       上月起,网上冒出十多个“违约讨论群”,一些应届大学毕业生闹腾着商议如何与已签约单位“拗断”而转投“更好的东家”……

    “我们因为压力、因为准备不足、因为有了更好的选择,所以需要违约。”这是网上一个“违约讨论群”的自述。十几天前,急于违约的大四学生云帆加入这个讨论群,顿时觉得心里轻松了——“有这么多所不同大学的人啊……原来想要违约的不是我一个,全国的兄弟姐妹真不少。”

    上月起,网上突然冒出了十多个应届大学毕业生的“违约讨论群”,而且群以类分,有“某某大学违约群”,也有“某企业违约群”甚至“某企业某部门违约群”。每个群里少则50人,多则上百人,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“投靠”。

    “带上钱,组团去违约!”

    这几天,云帆不时向群里汇报对某民企的“攻坚”进展。他很焦急,因为他新找的“下家”、某“国”字号单位给他的签约截止日期就快到了,之前他必须拿到“上家”的解约函。

    由于应届生在毕业前无法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,为了保护双方权益,因此先签一份“三方协议”(学生、企业、学校)。学生如果要改投新东家,得凭“上家”的解约函,才能到学校领取新的“三方协议”和“下家”签。“我'上家'的解约流程就是迟迟不公布,而'下家'不会一直等我……”云帆有些气恼。

    其实,一个月前可没人逼着云帆签约。“那时欢天喜地签了这家民企,6000元月薪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。想着如果有更好的公司,再踢掉这个备胎。”他的想法跟“群友”们一样。

    网上的“违约讨论群”,每天热火朝天商议的正是“怎么逼'上家'尽快交解约函”,相互出主意,相互倾诉以舒缓情绪。大家也常搞些联手行动,把某家目标企业下到具体部门、上到总部的人事负责人的手机一一挖出。群里不断有人吼道:“每隔10分钟打一次电话,直到打爆为止,逼他们快点给我们办解约!”

    怎奈企业那头“无人接听”居多,又有学生发狠话:“杀到公司总部去把解约函拿回来,求伴同去!”“我在南昌,确定时间吼我一声。”“我在上海!”“我在深圳!”……眼下,一些群里开始嚷嚷,号称要集结上百名各地大学生,各带违约金,到某个集团总部“组团违约”。

    “没辙了,就买'黑三方'”

    找个工作签约不容易,其实“违约”也不容易。“加入讨论群后才发现,有不少学生像我一样想违约,企业肯定要统一办理,不可能你来一个、我办一个。”在一个名为“2011年违约”的群里,一个发言积极分子说,综合群里各地同学打听来的消息,企业最快要到明年1月才着手处理违约;有的现在还在招人,恐怕要到明年7月结束招聘才统一办。

    “哪有'下家'会等我们这么久?那岗位又不是非我莫属。”针对“上家”企业的时间表,“违约群”里怨声载道:“1月也好、3月也罢,都赶不上'下家'的签约截止日期。如果有的企业要7月、9月才办,都赶上第二年招聘了。”

    等不来“上家”的解约函,如何拿到新“三方(协议)”?一些群打起了新主意。在一个名为“签约与违约”的讨论群公告上,在寻求“违约捷径之道”、“成功违约者心得”、“offer比较”等几大功能之下,赫然贴出一串手机号,名曰“三方协议获得处”。

    “一份三方协议1000元左右,多买还能打折。”一个有意购买的应届本科生告诉记者,群里不少同学私下讨论,实在没辙了,就买“黑三方”。

    记者发现,不只在“讨论群”里,大学生论坛、贴吧、购物网站都有高价叫卖“三方协议”的记录,价格800-1500元不等。据说这些“黑三方”是从已经考上研究生的同学手上“流出来的”。

    “请给后人留条路!”

    闹腾的“违约讨论群”和那些挖空心思设法违约的学生,已经引发不小的众怒。上月刚拿到国企offer,云帆兴冲冲上网求助:“一个月前头脑发热签了某公司,现在找到更好的公司,急于和上家毁约,求指点。”除了小部分“同类”,更多没找到工作的同学向他“扔砖块”:“我还在等他家的offer,楼主却要毁约了,请考虑下别人的感受。”“现在要毁,早干嘛签?楼主人品差了点。”

    学弟学妹们也来声讨:“还请学长学姐给后人留条路,毁约别太狠!”一名在安徽念书的大三学生说得悲切:“前年,某深圳民企、'招人大户'照例来我校招人,结果十几个学长集体毁约,去年这家企业就没来了。”

    “既然双向选择,违约是可以的。但存心把企业当做一个又一个备胎,这不仅是浪费自己的精力、金钱,自毁诚信形象,更可恶的是变相侵夺了其他同学的录用机会。而且这种行为会扰乱企业的招聘计划——我们可能因此找不到最心仪的员工,甚至可能因为陆陆续续的毁约,以至于完不成当年的招聘计划。”一位资深人事经理告诉记者,眼下他们最无奈的防违约办法是将相当优秀的人“忍痛割爱”:“与其招个第一名,被毁约,再补招时连第七、第八名都已投了别家,还不如直接招第五名……”


    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自《门窗幕墙英才网
    分享到:
    关闭窗口
    职场资讯相关文章
      热点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