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[会员登录] 专业、专注、用心服务门窗幕墙行业!
  • 顾客满意也在与时俱进

    • 更新时间:2011-3-12 22:41:06  文章来源:互联网
    • 责任编辑:管理员  本条信息浏览人次共有

     观点导读:

    “让顾客满意”被无数企业奉为金科玉律,殊不知这种观念正是阻碍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根源。

    仅仅做到顾客满意是不够的,不了解“120顾客期望法则”,企业只能在市场“红海”里继续苦战。

    超越竞争对手,往往只在一念之间。不要那么多,只要“多爱一点点”。

    写下这个题目,就要做好被骂得狗血喷头的防备。

    恐怕至少有三种人,会拍案而起,揪住笔者的理论,结下不共戴天之仇,誓不善罢甘休:

    其一是企业老板们。不管他们行动上如何,但口头上是奉顾客为上帝的。

    一位知名企业老总坦言:我们的企业文化中,“视顾客为恩人、视合作方为贵人、视企业员工为亲人”,您这种观点,扰乱军心、恕难同意。

    其二是职业经理人。经受多年西方管理思想的“洗脑”,他们把“顾客满意”视若天条。

    有MBA出身的高手会质疑:经典的“营销4C理论”,其核心即为顾客满意,脱离此原则企业工作将变成一盘散沙。您此类言论,大言欺人、离经叛道。

    其三是广大基层员工。没有顾客满意,哪有业绩提高?

    不少人一定茫然:我们的饭碗是老板给的,老板的饭碗是顾客给的。看不起我们老板的“老板”,您说话经不经过大脑?

    总之,与上述三种人为敌,基本上就可以算作“全民公敌”了。这很需要勇气。

    与时俱进的“顾客满意”

    听过一个笑话,是一个台湾友人的真实案例。

    此君上世纪80年代来大陆旅游,没想到,一到北京就吓着了。

    当时他去商场购物,发现墙上赫然写着“优秀售货员”的评选标准,其中第一条就是“不打骂顾客”。正百思不得其解,售货员见其呆傻的样子,不耐烦地猛一瞪眼,这哥们儿只觉阵阵寒意袭来,于是落荒而逃,多年不敢再踏上这片土地。

    讲到这里,“70后”以前的人必然感同身受。

    倒退30年,顾客满意的标准,与当下自然不可同日而语。

    那时候到商店,你能看到售货员的人影儿就算是好的。赶不巧时看到柜台上有一双皮鞋,伸手一拿被踹了一脚,仔细一看,原来那是穿在售货员脚上的,人家正跷着腿睡觉。彼时,顾客如果见到服务人员展颜一笑,恐怕当场就会感激得痛哭流涕。

    现今,如果服务人员微笑时露出的牙齿不够数目,都有可能遭到投诉。

    这是什么问题?这是顾客满意的本质问题。它最少有两层涵义:

    其一,顾客满意是一种主观感受。

    什么叫主观?就是“顾客说你行,你就行,不行也行”。在不同时期、不同环境,顾客满意的标准迥异。过去满意的事,将来就未必满意。

    其二,顾客满意是一种相对概念。

    什么叫相对?就是“你比别人好,就是好,不好也好”。在特定时期、特定环境,顾客满意取决于比较。要达到满意,不在于企业做了什么,而在于比别的企业多做了什么。

    有了这样的前提,大家讨论起来就方便多了。

    我们可以看到:顾客满意背后隐含着顾客期望,而顾客期望背后隐含着他们对社会平均服务水平的大致判断。

    不能增值的“顾客满意”

    这样看来,“顾客满意”只能算是一个比较低级的层次。

    在交易过程中,顾客远没有“灰太狼”那样可怕,却有“喜羊羊”般善良,他们口里唱着“我要的不多”,心里想着“及格就不错”。

    如果某个企业连社会平均服务水平都达不到,拿不及格的东西来糊弄顾客,顾客当然会“用脚投票”。其结果是企业自身的中长期利益大损。

    但问题是,企业实现了所要的“顾客满意”又会怎样?

    这个问题值得再往深处想一想。答案是,企业没有任何增值。

    顾客满意只是达到了顾客期望,那么“一个付出五八,一个得到四十”。顾客挥挥手走人,大家各不相欠,双方公平交易,企业并不会因此而增加后续交易的可能性。

    经济学上,叫做边际效益为0。通俗讲就是企业固然没吃亏,可也没占到最应该占到的便宜。

    这也就是“顾客满意论”最大的遗憾,把不增值的事当成目标,最后“求其中,得其下”,不少企业离顾客满意还尚有差距。

    那么,如何发挥每一次交易的最大效率,增加顾客回头率,把新顾客变为老顾客,把老顾客变为忠诚客户?

    简单讲,就是要“求其上”——超越顾客期望。

    这里讲一个案例。

    近年来有一家很火爆的火锅企业,他们的菜品也不见得如何出色,但就是顾客盈门,晚上10点,依然很多人排队等位。这在北方实不多见。

    相比之下,旁边酒店的迎宾喊破了喉咙,饭口时也稀稀拉拉、门可罗雀。

    二者差别巨大,缘何?

    我们看看前者如何来超出顾客期望:

    ★企业行为:在入口处设等位专区,水果、虾片、小吃、豆浆等一应俱全,全部免费。

    (顾客心理:“免费馅饼”都见过,但这么实惠的“免费”没见过,这老板讲究!)

    ★企业行为:等位时有棋牌伺候,有专人为女士美甲、为男士擦鞋,分文不取。
    (顾客心理:等位而已,搞出这么大排场,咱只是来吃顿饭,真是受之有愧。)

    ★企业行为:就餐时所有食品都可以点半份,给长发女士提供发带,为粗心男士提供手机护套,为近视眼同学提供擦镜布,就餐期间热毛巾最少上三次,饮料无限续杯。

    (顾客心理:我想到的你都有,没想到的你还有,总这么宠着,还让不让到别家消费了?)

    ……

    从中可以看出的是,这家企业早已不把“顾客满意”当成目的,他们以远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服务,击垮了顾客原本“怀春少女”般矜持、犹豫的心理,迎来热情似火的回报。它超越顾客满意的结果,最终是转化为企业巨大的增值收益。

    在现实中无独有偶,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例子。其实,海尔等大企业的崛起,背后莫不与其“曾经”超前的服务理念息息相关。

    市场竞争的严峻性告诉我们,如果一家企业止步于顾客满意,那么在发展速度上也必然“泯然众人矣”。

    如何超越“顾客满意”

    如何超越“顾客满意”?

    这里面有一个“120法则”,简单讲,就是如果把顾客对服务的期望值设定为100分,那么企业就应该做到120分的水平。只有这样,才能用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企业回报。

    换言之,此时企业边际效益最高。

    这不难理解。假设你是一名参加百米跨栏的运动员,费尽心力、十年苦功,跑到12秒88可能也没什么用。但只要再提高0.01秒,你就是世界冠军。而冠军的收益是获得多少次亚军、季军都无法比拟的。

    这一点点的领先,价值岂止万金?

    市场竞争中也是如此,企业在达到行业平均服务水平之后,只要再追加一点点精力与成本,其收益就会有天壤之别。

    优秀者、庸俗者以此为分水岭,优劣自分、高下立判。

    为说明这个问题,我们拿空调企业的服务做个例子:

    ★当行业中安装人员大多还是习惯登堂入室、长驱直入时,那些上门服务自备鞋套的企业,就会获得顾客的高度认可,形成业绩上的明显突破;

    ★当行业中大多数人已经开始自备鞋套时,那些能把安装时产生的垃圾收好带走,并清理现场的企业,就会再获领先优势,形成新的口碑传播;

    ★当行业中大多数企业已经开始要求清理现场垃圾时,那些能顺手把顾客家中生活垃圾带到楼下的企业,就会又一次脱颖而出。

    优秀的企业,早已学会把售后服务作为销售利器。针对行业的服务现状,企业只增加简单的几项举措,看起来都微不足道,但同样会带给顾客“足够强”的感动,都可以瞬间放大企业回报。
    其成本可能是几分钱、几角钱,甚至是完全不必增加投入的举手之劳,但产出却可能是百万、千万。
    这就是“120法则”的魅力。

    由于其来源于对顾客期望而高于顾客期望,所以也可以叫做“120顾客期望法则”。

    现实中,我们看到一些企业的做法与这项法则不谋而合,他们或早或晚会成为行业中真正的王者。

    “120法则”的内在涵义

    用“120法则”去思考问题,现实中的难题往往会迎刃而解。

    曾经有一位老总,拿着企业为顾客服务的口号请笔者评判,“满意是标准,感动是目标”,当初咨询公司的专家对此很是赞赏,但为什么实战中对业绩提升帮助不大呢?

    因为档次还要提高一下,改几个字就好——“感动是标准,重复是目标。”只有让顾客感动,才能形成新的、源源不断的回头交易,才能带来销售业绩的提升。

    仍以餐饮企业为例,感动是冬天为顾客奉上的一碗热姜汤,感动是平日为顾客特意烹制的一份家乡菜,感动是雨季迎出门外几十米为顾客撑伞,感动是夏日临别时赠送顾客的一把折扇。

    别人有的你也有,这会形成顾客满意;但你有的别人没有,这就形成了感动的来源,就会形成差异竞争的能力。

    而一次次的感动,最终必然形成顾客对企业的“思念”,这可以转换为忠诚度、转介绍、口碑效应等超值回报。

    现实中,许多管理工具,如客户关系管理体系、关爱宾客计划等,脱离了“120法则”,效果就会大打折扣。

    但“120法则”的应用也要注意两种错误的倾向。

    观点一:也许有人会问,既然超越顾客满意才好,那为什么是“120”,而不是“150”、或是“180”法则呢?

    这就要谈到企业管理的本质了。

    管理有两重性,一是有效性,二是经济性。达到有效即可,增加富余配置其实并不增加额外效应。

    比如,超出顾客期望过多,还会带来三大不利之处:

    其一是会给企业增添沉重的成本负担,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;

    其二是会短期内调高顾客胃口,导致顾客期望值快速增加,企业疲于奔命;

    其三是在一套手段没有发挥出全部效应之前,同时使用另一套手段是浪费的,而企业的服务创新也毕竟不可能无限。

    明确了这一点,我们就可以看出前述的那家优秀火锅企业,实际上也有不足之处。他们在超值服务上,走得过快、过远。调查表明,其净利润增长始终落后于销售额增长,企业偏离了最佳产出效率,开始出现过犹不及的问题。毕竟,你既然以“服务好”而著称,顾客多次光顾,却没有“更好”的服务,大家看惯了三板斧,也不稀罕了。
    观点二:也许还有人问,那为什么不是“105”、或是“110”法则呢?

    也很简单,因为这样太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。

    总体而言,笔者用“120法则”,试图明确优秀企业与顾客之间的关联。和大家熟知的“八二法则”类似,它希望通过一个简单清晰的概念,用一句话来传递一种理念,它不只是适用于服务方面,同样适用于传统营销4P中的产品、价格、渠道、促销的各个方面。

    体育界曾经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——撑竿跳“沙皇”布勃卡,这位先后打破35项纪录,6夺世锦赛冠军的顶尖高手,25次把世界纪录提高了1厘米,7次提高了2厘米,2次提高了3厘米,只有一次提高了6厘米,这是不是“120法则”的又一种翻版呢?

    在世界撑竿跳领域连续称霸15年的布勃卡,创造了体育界的一个奇迹。掌握“120顾客期望法则”,也许你的企业,也可以创造奇迹。
     


    文章转载请注明转自《门窗幕墙英才网
    分享到:
    关闭窗口
    职场资讯相关文章
      热点文章